ZT: 参观青藏高原冻土站有感

南昭瑾

2018 年暑假,我有幸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老师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考察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寒区工程。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

7 月20 日7 时,我们一行两辆越野车从格尔木出发,经过西大滩、昆仑山口和五道梁,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一共350多公里,抵达北麓河冻土站时已是下午3时30分。

北麓河站海拔4628 米,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大家都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同行的老师和哥哥姐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我站在地上也感觉整个人轻飘飘的。风很大,我后悔没有带些更厚的衣服来。老师说,高原上如果感冒了后果会很严重,所以我只好戴上帽子竖起衣领抵御风寒。不远处,刘永智老爷爷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了。

刘爷爷头发有些花白,皮肤黝黑,应该是长期处在高原缺氧环境工作和被烈日暴晒的缘故。他很热情,专门为我们准备了从格尔木运来的西瓜。刘爷爷是冻土工程方面的专家,年近七旬,自上世纪70 年代来到北麓河站工作至今,将40 多年的岁月都奉献在了这里,他对青藏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几年前他已经退休,但由于年轻人还不能完全撑起这个事业,他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里继续工作。

在青藏高原地区,很多土壤的深层都含有冰,这些冰水反复冻融,建设在上面的工程就会受到破坏,如何解决这些工程问题就成为冻土科学家的研究课题。

刘爷爷先向大家介绍了冻土站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他的团队所做的主要工作,北麓河站主要承担了青藏工程走廊的铁路、公路、输油输电管线、生态恢复等工
程与环境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然后,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位于北麓河站东南方向约2 公里处的一个实验场地。场地是按照1:1 比例进行修建的公路和铁路,路面上安装了监测路基变形情况的探测仪器,道路两侧有按一定间距安装的热棒。这些热棒我们在行经的公路两侧已经看到,正是刘爷爷团队的杰作。热棒里面有氨和氟利昂等物质,当这些物质是气态时,便上升到热棒顶端,由于空气温度低而变为液态,又沉到埋在路基里的热棒下部。路基内部较高的温度又将液体汽化,再上升到顶端。通过这个循环过程,路基内的热量就会被不断带到空气里,从而达到冷却路基内温度的效果。

对于很多人来说,青藏高原是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但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在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的高原上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克服高海拔、严寒、生理不适等诸多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工作。

我很幸运能有这样一次考察的机会,不仅考验了自己的身体素质,拓展了知识面和眼界,也让我面对面领会到科学家奉献的精神。致敬刘爷爷!致敬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的科学工作者们!

原文载《兰州晨报》2018年9月16日作文周刊·金牧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