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尼泊尔地震:中国的苦难与慷慨

凤凰专栏 • 蒋晓峰|尼泊尔地震:中国的苦难与慷慨

蒋晓峰 凤凰网视频 2015年04月29日 17:0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尼泊尔超过40%的地方受到地震及随后的余震影响

尼泊尔地震,属于强破坏性浅源地震。地震发生,“佛光之国”山崩地裂,中国未能幸免。当摄影机和摄像机镜头对准废墟和灾民时,其实只是看到了灾区的一个局部。真正破坏有多严重,大数据仍然缺乏!

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 是在尼泊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成立的,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研究、保护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地自然和生物资源的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国际科研机构在25日地震发生后,迟迟无法获得来自ICIMOD的数据报告,直到28日,ICIMOD才通过修复的网络向外界通报:服务器被损坏!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所)研究员南卓铜教授在电话中告诉我,寒旱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是中国研究喜马拉雅最权威的机构,北坡研究更是世界顶级。北坡与南坡所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是世界上冰湖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有几百个之多。地震引起的冰川跃动是冰湖溃决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大数据缺乏之下,“山国不丹那边还不知道发生什么情况!”

南卓铜说,冰川冰湖历史溃决事件图来自国产“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分辨率达到2.8米,几乎是军事级别,“国际上要想买的话,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在过去50年中,尼泊尔地震发生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可考证的较大冰湖溃决事件就有20多起,上世纪80年代,冰湖溃决冲毁中尼边境的友谊桥、尼泊尔境内的水电站和附近的村庄,造成大规模灾害。大数据对评价风险,对潜在次生灾害作出预估是关键。

和国际政治有所不同的是,在国际科学家圈子里,大量的科研数据可以共享,但并非所有数据都属共享级别。地震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人民坚定同尼泊尔人民站在一起,中方愿向尼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救灾援助”。“坚定”、“一切必要”这两个定语,出自中国一把手之口,当属最高级别支撑。

在“一切必要”之下,中科院寒旱所首次将50多年积累的地震区域冰川冰湖数据,通过网站免费公布,并组织人力翻译成英文,为国际防灾提供数据支持。

真正的慷慨,或许不仅仅体现在物资提供和救援投入,更是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大数据及时公布和免费共享。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Fx_nFyBY1tKq8ZtiJv-7A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