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cademic

新骗术:冒充知名期刊邀请编委

最近收到一个邮件,如下图所示。如果有给MDPI期刊审稿的经验,一定会感觉似曾相识:

  • mdpi不是有一个遥感期刊Remote Sensing吗?
  • 发件人Faith Loo类似的名字是不是很有mdpi的style吗。mdpi期刊负责联系审稿人与作者的助理编辑小姐姐往往都以洋名+中国姓出现。
  • mdpi经常各种special issue,很多期刊有editorial editor,也有 section editor,这信也是邀请担任section editor。
  • 一看里面提到的教授们还有自己熟悉的。
很有mdpi style的邀请信
Continue reading

审稿人与期刊

前些日子投了一个稿件到一个地学重要期刊,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由于是小学科,编辑方面找合适的审稿人不容易,从后台可以看到很多审稿人都拒绝了邀请。第一个审稿人返回意见后,第二个审稿人还没有找到,中间出现了挺长时间的空白期。

终于找到了第二位审稿人并盼来意见。大大小小给了我们大概170条意见。收到这样细致的意见什么等待都值得!不少意见是关于表述上的问题。毕竟都是我跟学生写的文字远没到native的水平。跟EGU,AGU刊物打交道都是很让人期待的过程,每每都收到惊喜。

A reviewer
Continue reading

google scholar引用超3000

稍记录一下,最近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超过了3000,其中引用最高的两篇总引达670次,但我在其中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其中一篇是Arizona大学Kargel教授的SCIENCE论文,另一篇是李新老师的中国冰冻圈变化(Review)。扣除这两项,其余工作大概主要算是我主导的(主要是我学生一作,我第二兼通讯)。不过相比国内外大牛们动则几万的总引用,差距很大,目前也缺少单篇上千的那种对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我的Google Scholar: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6AFbRes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Google scholar引用截图 (Jul 23, 2022)

说点关于审稿的事情

这两天受邀继续担任《遥感技术与应用》第8届编委会成员(之前担任了第7届编委委员),也收到了一个来自IJDE (国际数字地球期刊)对top reviewer的感谢信。

我最近几年的不完全审稿记录(尤其是英文期刊)在publons 上有,这些年帮专业期刊看了一些论文。帮IJDE的审稿并不多,可能是因为意见写的比较细致吧。不过它这个信另一个作用是邀请评议人给他们期刊投稿。

来自IJDE对top reviewer的感谢信

之前也有期刊和同事邀请我担任期刊副主编,被我拒绝了,我感觉答应下来的话就变成一种责任,每天要处理稿件。担任评议人(referee)就自由的多,先看看摘要,决定是否accept下来看。如果太忙或者心情不好,也可以拒绝审稿邀请。我在Water上被列为board editor,它的角色与一般referee差不多,一年下来需要做editor角色来最终裁决是否接受(acceptance)也就几篇,不构成一种负担。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多年冻土与冰缘过程》没有2021年的影响因子

Update: PPP Impact factor (2021):4.368

每年6月底Clarivate 都要发布新一年度的影响因子(IF)。这场景真是一家欢喜一家愁。今年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国产英文期刊长进明显。但在大家拿到IF 2021列表后,做冻土研究或者冰冻圈相关研究的朋友们可能会困惑,在里面居然找不到《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多年冻土与冰缘过程)。

这本期刊是国际冻土协会会刊,是冻土研究的顶尖期刊,目前主编是意大利的一个教授,每年发文量一直不大,往年大概50、60篇/年模样(这两年我没有投过,不知道发文数量是否在增长),SCI 分区一般在2区有时候甚至会掉到3区,审稿流程很长,在开放访问杂志3个月就发表出来的现在,这个动不动超过一年的发表周期有点长。但做冻土研究的人还是很认可它的质量。

Continue reading

说说最近JAMES 论文审稿的事情

我在上个帖子说了JAMES审稿状态变化的含义,从中也可以看到,这次审稿经历了从major到minor最终accept的过程,总历时大概200天,对于一个好期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快速的过程,我总体是很满意审稿质量、编辑的专业水平和处理效率。最后接受的版本与初始版本对比,我感觉质量有很大提高。

我们收到2个匿名专家的意见,接受后编辑转发给我的意见里有其中一位专家的署名,是加拿大的Mohamed E. Elshamy教授,另一位仍然匿名。两位专家都肯定了工作的意义,从意见里可以看到,英文写的很标准,所以估计都是国外的或者在国外呆过很长时间的专家。其中专家1十分懂青藏高原(QTP)冻土的事情,提了几条大问题;专家2(即Elshamy,当时也是匿名)除了4个大问题,还提供了一个批注的pdf,我们后来整理了一下,大概近100条问题,这还不包括文字上的小意见。这些问题包括引言,模型细节,实验设计,结果陈述,文字,图表等方方面面,几乎对初稿中每个段落都有批注。从意见也可以看出,专家2是模型方面的专家,但对qtp冻土的特殊性不是很清楚,所以也问了一些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问题(我们在回复里加以澄清)。让我们很感动的是,Elshamy逐字逐句的批注了文字,指出了很多文字错误,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我们针对他们的意见补充了实验,修改了文字,写了60多页的回复信,逐条回应了上百条问题。

Continue reading

AGU期刊投稿的状态说明

AGU的期刊都是地学的旗舰期刊,主编是大专家,编辑也是专家,评审人都十分认真负责,质量十分高。最近在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 (JAMES)上送审了一个论文。遇到了几位十分认真负责的评审人,通过把他们的意见加入论文,真心话,论文质量得到很大提升。这是后话,这里不赘述。这个论文经历了从大修到小修到最后接受的过程,持续大概200天。是个比较标准的流程。

AGU投稿系统是做的比较好的,作者可以随时了解当前的进展。但一些Stage 的说明不是很简明,有必要利用我们这个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投稿的论文都会得到一个编号,象我们这个论文是2021MS0027xx (xx也是两位数字)。经历第一轮审稿,提交的修改稿的编号会变为2021MS0027xxR,第二次返修稿的编号则是 2021MS0027xxRR。R应该是指代revision的意思。

图1是第一轮审稿的状态变化。以时间为序,我们加以解释:

Continue reading

一本作者全是中国人名字的英文期刊

看到一个国内知名的留学机构做的中学生夏令营广告册子,列出他们的学生在项目结束后会发表一些英文论文。然后看到很多优秀学生论文发表在“The Frontier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搜索了一下,期刊网址在这里:https://francis-press.com/journals/FSST

让我大长见识,这是本专门让中国人发英文论文的期刊。作者全是中国人!从Archive里看到到目前的 vol 3, issue 4(不全)为止,大概已经发了663篇,按从中文广告里找到该刊版面费大概 1500元每篇,大概已收了100万元。

Continue reading

简记《测绘通报》退稿

给《测绘通报》投了一个教学论文,经历大约2个月的审稿,昨天收到退稿通知。内称:

《测绘通报》不刊用通知

xx; xx; xx同志:

您好,您的来稿《《xxx算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稿号:tb201806xx)经有关专家审阅及编辑部研究,决定不予以采用,敬请谅解。

感谢您对本刊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向本刊投稿,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测绘通报》编辑部

2018-07-04

作者遭遇退稿都是比较沮丧的事情,大约是论文有严重不足,很想听听审稿专家或者编辑部的意见。于是我上审稿系统看了一眼,里面没有找到任何审稿 意见。

Image

我也为各个中外文期刊提供义务审稿服务,比如在我的Publons上2017-2018大约已经有15次的为本领域还算可以的期刊的审稿纪录,还有部分外文和全部中文审稿都没有记录在内。每次我都是十分认真的阅读作者论文,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有些意见长达三四页,不管这个论文是否接收,都希望这些意见能够返回给作者,与作者商榷或者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

大约十来年前,我大概也遭遇到不给任何意见的退稿;没想到现如今仍然遇到一样的情况,我善意的想,可能是审稿专家写的过于严厉,编辑为了保护作者感情,所以不予返回吧。大概在外文期刊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没有意见的退稿吧,我记得有次投Journal of Hydrology,因为主题不是很符合期刊主题,没过编辑的关,编辑回了洋洋洒洒很长的信,大概是他看了我的论文,肯定了工作的意义,提出他认为的几个不足,列出几个他决定不予进一步送审的理由,如果我仍然对JoH感兴趣,建议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后重投。我在研究生组会上给学生讲这个事,感叹这种学科优秀期刊的办刊水平。

对比一下《测绘通报》的通知,我感觉到一种东西的缺少,叫专业态度。

前一阵子我还参与了微信群里讨论中文期刊如何走出困境,现在好论文都投到外文期刊,中文期刊主要是发表研究生的工作,在深度与系统性上都不及外文期刊。国内稍象样一点的单位(象我们学校)不认可绝大多数中文期刊论文,不作为老师的考核指标。中文期刊的现状引起一些有责任心编辑的担心。很多中文期刊至少从审稿流程上已经越来越国际化,编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提升期刊质量,但因为体制原因仍然有深深的无力感。

从《测绘通报》的这次没有意见反馈的退稿,我感到个别期刊要走的路还更长,编辑不专业不负责,纵容一些审稿人不负责任的审稿(比如总共只有几句话,或者根本没有意见),恐怕要为自个走上末路负责吧。

怪不得有老师感叹,不是我们不把优秀东西投中文期刊,单位不认可当然是硬伤,有时候中文期刊比外文期刊还难投,可能是中文期刊水平太高,根本看不上大家的东西。好吧,但中文期刊的确有太多与学术无关的东西在里面。

因为通知里请多提意见,所以我给回复了一个短信: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

谢谢审稿决定。

我自知水平低劣 但按国际惯例 编辑老师能否把审稿意见发送给我?好进一步提高。我在审稿系统没有看到任何意见。十年前没有任何意见退稿比较常见 现如今好像不常见 尤其中文期刊不景气的情况下 。当然刊物是主编的一亩三分地 任何决定我都是支持和接受的。十分感谢。

xx

当然,我从来没有期望能收到任何回信。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