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Misc

about W’s graduate

尽管说兰州不好,很多方面比不上北京,但毕竟这里有熟悉的同事和领导,和自己熟悉的业务。很是希望他能留下,大家相补有无,相信还是能做出东西来的。不一定要是什么大成果,至少踏实干活了也无愧于自己。

看到一个对比中美文化的文章,很精彩

摘录几段过来,我们难道不要好好思索一下吗?如何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是靠叫靠嚷就出来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踏实虚心地向人家学。下面提到的是个别现象,我不感觉。当然政府在改,制度也在完善(尽管还有很多不足)。晕,说教开了,就此打住,请读文!


回国后首当其冲就是车文化冲突了。在美国天天开车,可从来就没想过车还
有什么文化,坐进去开就是了。只要不违反交通规则,别叫警车跟上,就平安无
事。交通规则已经“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一旦坐在方向盘后面,遵
守交通规则已经成为下意识的反应,根本不经过思考。与其它车同开在路上,虽
说做不到礼让,却也能彼此尊重,配合默契。……
回国到深圳以后,天天看着满街杂乱无序、横冲直撞的汽车,突然觉得车是
有文化的。光有车,会开车, 道路设施齐备不等于有车文化。车文化实际上就是
人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的延伸,通过车表现出来。要定义车文化,首先
要给车做个定义。也许有人会说,谁不知道车是什么,要你废话。不过我觉得,
车的定义在中国和美国是不同的。我刚到美国时,有一个老太太曾经对我说:
“what is a car? A car is a machine with four wheels can take you to
wherever you want to go.”(车是什么?车是一个有四个轱辘的机器,可以带
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可以说,这就是车在美国的定义。在中国,这个定义上是
绝对不被认同的,车是财富、权利、地位、新潮的象征,是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至少是舒服、享受和寻找刺激所必须的条件。开车的对没车的就有优越感,开好
车的对开经济型车的就更霸道。我在深圳就经常看到报道说,开奔驰、宝马的对
挡了他去路的行人车辆大打出手,而且无人敢拦。
在美国开车,除了遵守交通规则,还靠驾驶人彼此的默契和相互尊重。如果
我在安全距离内准备换车道,给出信号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敢肯定,我可
安全换车道,不必担心后车突然加速堵住我的路。这就需要对方对我的意图的理
解,配合。更主要的是,交通法规对换车道有严格规定,只要我按法定程序和要
求操作,没有人愿意冒险当过失方冲撞我。可是,在国内,只要给出换道信号,
后面车反而加速超前,堵住我换道后就减速并行。其目的并非要加速行驶,就是
不让我开到他前面去。所以我看多数人换车道不给信号,而是突然插入别人车道。
停下来,确认把对方逼停了,才向前开。
……
……感觉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商人不讲什么规矩,也不懂什么规矩,
只要能赚钱,胆子足够大,那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深圳阔人常挂
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英雄莫问出处。”说白了就是,我有钱,你别管怎么来
的。在这里,衡量成功、地位、能力的标准就一个字,钱。什么社会贡献,道德
标准,知识学问(如果和赚钱无关)在深圳人眼里是统统没有价值的。我觉得,
最能代表深圳文化的是“深圳热线”上4月23号刊载的一篇文章,《富人没必要
讲道德,穷人没资格谈道德》,作者署名“曹碧霜”,我都用不着引用其内容,
光看题目和作者名字的谐音,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这篇文章,代表了绝大多数先
富起来的深圳人的心态。
习惯了美国人权平等,劳工保护的现代资本主义体制,到深圳就好象回到狄
更斯在《艰难时世》里描写的,贪婪和肮脏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现代生产对
工人盘剥压迫的卓别林《摩登时代》。在港资、台资的工厂里,工人就像包身工
一样失去人身自由,星期天也不许出厂门,出去就算旷工,扣三天工资。像加班
不给加班工资,超时加班,病假、迟到算旷工,肆意罚款,试用期解雇不发工资,
侮辱殴打雇员,性侵犯女工,是这些香港台湾老板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可是在
美国,随便其中一条就可以让他们倾家荡产和官司缠身。……

(引自http://www.xys.org/xys/magazine/GB/2005/xys0508.txt

台风登陆乐清

前面的台风才刚过去(叫什么来着,将我媳妇困在家里回不来单位),“麦莎”又来
了,据称在乐清登陆,风力是建国以来最大。94年我经历了一次据当地老人讲是50年难
遇一次的台风(从而导致海堤崩溃,海水倒灌淹没一层楼房),怎么这次又出来建国以
来最大的了,估计我们家又已经泡水了。这天气是怎么了?据称已经造成2人死亡!甚
念家人,不知道是否都安好。
这个气候是很异常,以前也有台风吧,但好象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再这样下去,若干年
后温州、乐清这些沿海城市都不能再住人了。我爸老说,这个气候星象跟社会时局每每
对应,莫非也象征或者暗示着什么? 当然迷信了,不去管他。但愿家乡父老乡亲都安
好!

a NICE day

早上送走了小吴,起个大早,回来补了个觉。
下午到Sloans Lake
Park,有龙舟比赛,参赛队大概4、50只,包括游人达7万多人(没有看到官方资料,看宣传小册上的),遗憾的是DFC队老早就被淘汰下来了。意外的看
到好几个中国人组成的队。到Denver后今天是看到中国人最多的一次了,很多亚洲人的面孔。在Arts
stage又注意到一群学校的孩子在表演中国功夫(不确定,不过看样子看是中国功夫),正为中国功夫被国外接受而有点感动的时候,突然想到,在10年前中
国龙舟也时有在大陆进行比赛,很是热闹,如今呢,国人好象忙于搞现代化建设,将传统的东西搁到一边了,反而在太平洋对岸的这里又看着了如此大规模的龙舟赛
事。想起在天涯上看到一个日志,美国由不同国度来的人组成了,他们可能不爱他们自己的国家,但都拥护美国,是什么原因,难道不值得大家思考。
晚上去参加了Richard儿子的一个Potluck party,很是尽兴。跟老外混在一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感受一些很西方的东西,这是整天跟中国人呆在一起所没有。


跟Prof Tj Zhang约好下周到mountain hiking去。
看到一个tutorist穿的t-shirt,很有意思,偷拍了一张,共享之。

谈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很有意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有时候太把自己当回事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但做起来真还不容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可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出丑,如果真能放下自己了,好多事情就好做多了,考虑中

引用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那是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的贵宾参加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虔诚地向我索要签名.

  "我没带水笔,用铅笔可以吗?"我其实知道她们不会拒绝,我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小女孩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我倍感欣慰.

   一个女孩将她的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上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我,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小女孩将头转向另外一个小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我都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____来自《读者》2005.2.8

关于波兰总统候选人网恋故事的一些事实

新闻见:Click here to link the news

其实通过google很容易就能得到准确的信息。国内的新闻报道总是耸人听闻。
首先,应该承认,是有这件事,有个波兰president candidate叫Stanislaw Tymiń
ski,并在04年娶了一个中国姑娘,比他年轻20岁。但事实没有象新闻讲的romantic。
  1. Mulan是中国人(是否河南不得而知),以前是老师(老师就是师范毕业?who
know),也许到过深圳打工,也不得而知。通过Internet认识Tymiński。但讲女方不
懂英语真是乱讲,据Tymiński自己写的,两人一天花很多时间在网上,talking in
English,持续了几个月。后来他让香港的熟人到中国来认识了一下这位女子,感觉很
不错,而且漂亮。因为Tymiński是加拿大的商人,所以在加拿大成的亲。
  2. Tymiński此前结过两次婚,有3个孩子(而不是4个!),而且岁数大,在国内
不好找对象。所以在一家婚姻登记网站注册了他自己,估计有上百万的可供选择的对
象,其中来自中国的有350,000人登记(不大敢确定,请懂Polish的朋友自己到最后给
出的网址查验,如果真是如此,就太可怕了),在其中挑了以后成为妻子的Mulan。
  3. Tymiński讲,他通过Internet Camera看着Mulan,感觉她年轻漂亮,对他很有
吸引力。
  
  0. 04年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新闻(旧闻?)才出来,就一个男人娶了一
个女的,一个女子通过征婚网站打到了自己的婚姻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为什么动不
动就整到国家面子层次上去了,搞不懂。只是估计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女子上网找老公
了吧?这个中国就更有面子了,呵呵!
  
  
  本文翻译自Stan Tymiński自己的网站,http://stantyminski.pl/
  请懂Polish的朋友自己上去看,以正视听

基金委

昨天(5.11)在基金委送材料的时候,碰到张lx老师了,打了个招呼,但他有急事,没
聊上话就离开了,真是遗憾。真是特别感激他以前给我的帮忙,总在感觉对不起他。

没有啥事的话,我今天就坐回兰州的最后一个航班回兰州了,干呆在等那边的消息也不
是办法,按想应当没有啥大的问题了,而且计划书的电子版已经给肖老师发过去了。最
主要的是后面盖章的那页已经给了,其它的页面即便需要改动,也可以在电子版上改了
后,再打印就好。

五一一回来就又忙乎开了

数据中心的事还没开展开,基金委又让交计划书了,又向北京跑了一趟,原来以往我们
都整错了。
人员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缺人,有项目了让谁做呀,做gis其实是种劳
动密集型的工作。而且来人后整个工资待遇也成问题,主要是不能给别人位置,没法子
安定人心,而且除了这么点钱,再没有任何东西了,比如奖金,比如福利,比如保险等
等等。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咱们都得理解。赞同小吴讲的,能做的也是趁现在项目上还
有点点钱,能给大家多少就给多少,争取不能亏了大家。
而且,更可怕的是,即便找下人了,一下子很难让人马上就能上手做东西,毕竟我们做
的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我们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做。这样给人掏工资,最怕就是等人稍
一上手了(也许已经是一年后了),就想着走人,真是亏大了,倒不是怕这个钱给亏
了,主要是整个项目的进度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史话

这本书真的写的不错,语言很生动,流畅。作者看起来(至少在我这等外行人眼里)对
物理特别是量子这一套东西很了解。看到里面提到两名大名鼎鼎的人物(托马斯·杨和
薛定谔),突然想起一件事,某个有名的主持人写了本书,里面提到中国的华人是如何
的出色,当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象杨振宁等,但很不幸,他将上述这两位地地道道的老
外都当成华人呢,原因恐怕是一个姓“杨”,一个姓“薛”,而且后者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华人的名字。

另一个感触,里面提到的人太厉害了,成名的时候都才二、三十岁。而且出了这么多的nobel奖,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新浪读书网里有,也可以从google里搜索找到。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