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teaching

同一门课程多班教学的成绩调整方法

一般讲小班教学(20-30人)效果比较好。但是,如果同一门课程分为几个小班,由不同老师授课,就会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即如何让各个小班成绩具有可比性。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同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尤其是在主观题评价方面,有老师严格有老师相对宽松。但学生们最终的综测成绩时并不区分这些差别,而是直接进行排名。拿到一个公平的成绩是学生们很关心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一个曲线调整(Curve)的方法。通过强制不同小班的中位数(Median)保持一致,对每位同学的分数进行非线性调整,从而使不同班级分数具有可比性。这也是很多标准化教学采用的方法(当然可能使用的公式不同)。

Continue reading

与学生聊英语学习

这学期我给本科生上两门课:水文学和GIS算法基础,我喜欢在课堂上讲的时候一并给出对应的英文术语,课后也经常布置一些英文作业,参考材料往往也是英文的。有时候我也会在课堂上帮大家辨识一些术语的用法,比如最近讲到土壤水,里面两个概念“入渗”和“渗滤”,有时候中文也叫下渗、渗透等,总之中文我区分不大开,用不准确,但英文对应的是完全不同的词:infiltration和 percolation,前者是指水从空气进入土壤,后者是指水在土壤内部迁移,分的很清晰。另外土壤里有两个词eluviation vs illuviation英文很像,发音也一样,但中文分的很开,一个是淋溶,另一个是淀积。

前阵子一个水文班学生在QQ里跟我宣布说,他“想把英语学习和水文学习结合”,很好阿,就应该这样。等你学成了,以后别人问,你就说英语是跟水文老师学的,我感觉与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等效。

GIS 班的两个学生在课后跟我说,布置的英语材料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就是连着看起来费劲。这只说明了一点,看少了,多看就好了。

现在的学生英文基础都比我当时读大学好多了,个个4、6级都考了高分,再补上一点专业英语,读起专业英文文献就没啥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其实是阻碍了大家的进步。大家的手机或者电脑上装的仍然是英汉词典,要真正了解一个英文的意思,大家还得看英英解释,很多单词中文解释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其实在语义上差异挺大。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慢慢习惯通过英英释义来了解一个词的含义。随便举几个例子:

  1. project vs predict,都是预估,但后者强调模型层面的对未来的模拟;
  2. locate vs situate,都是位于,后者强调人为,有目的的选择地点;
  3. new vs additional,当要表达,我补充了一个新实验时,用前者一定有个老的实验对作对比,否则要用后者。

另外一个反例,上述水文班学生给我举的例子:“就好比’virtual’这个词,也是一词多意的”,“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虚拟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实际上的’”,“一个词。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但如果我们看Merriam-Webster词典的释义,会发现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1. being such in essence of effect though not formally recognized or admitted
a virtual dictator

这个含义就被翻译为中文“实际的”,看起来似乎与“虚拟的”不一样,但其实是virtual的本义。

我给学生们的推荐是电脑上安装WordWeb pro (收费的),手机上安装欧陆词典 (Eudic),但一定要加载英英的 mdict格式词典(后缀mdd & mdx)。比如我的Eudic目录下安装了 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160321),十分好用。网上有很多提供免费mdict 词典的很好网站。

教学论文:“GIS算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GIS 算法基础”课程是高校GIS 专业主干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碎片化、前沿性和知识面广的特点,对数学和计算机的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都有较大难度。文章总结了南京师范大学GIS 专业开展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注重基础、兼顾前沿、旨在启迪的原则和问题求解导向、整体把握、翻转课堂、同伴教学等针对性措施此外还应通过大量实验课程来巩固教学效果和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南卓铜,张宏,潘雪莹,高红侠,赵淑萍. “GIS算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 2019(3): 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