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August 16, 2005

一个Switzerland的博后机会

水文模型方向,做海河流域
有兴趣的朋友请与他们联系。详细见附件

点击这里

声明一下,我只帮他们做了个广告,我也不认识对方是什么人,所以我也无能为力,帮不上。大家可以直接通过附件里的方式跟对方联系。

about W’s graduate

尽管说兰州不好,很多方面比不上北京,但毕竟这里有熟悉的同事和领导,和自己熟悉的业务。很是希望他能留下,大家相补有无,相信还是能做出东西来的。不一定要是什么大成果,至少踏实干活了也无愧于自己。

看到一个对比中美文化的文章,很精彩

摘录几段过来,我们难道不要好好思索一下吗?如何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是靠叫靠嚷就出来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踏实虚心地向人家学。下面提到的是个别现象,我不感觉。当然政府在改,制度也在完善(尽管还有很多不足)。晕,说教开了,就此打住,请读文!


回国后首当其冲就是车文化冲突了。在美国天天开车,可从来就没想过车还
有什么文化,坐进去开就是了。只要不违反交通规则,别叫警车跟上,就平安无
事。交通规则已经“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一旦坐在方向盘后面,遵
守交通规则已经成为下意识的反应,根本不经过思考。与其它车同开在路上,虽
说做不到礼让,却也能彼此尊重,配合默契。……
回国到深圳以后,天天看着满街杂乱无序、横冲直撞的汽车,突然觉得车是
有文化的。光有车,会开车, 道路设施齐备不等于有车文化。车文化实际上就是
人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的延伸,通过车表现出来。要定义车文化,首先
要给车做个定义。也许有人会说,谁不知道车是什么,要你废话。不过我觉得,
车的定义在中国和美国是不同的。我刚到美国时,有一个老太太曾经对我说:
“what is a car? A car is a machine with four wheels can take you to
wherever you want to go.”(车是什么?车是一个有四个轱辘的机器,可以带
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可以说,这就是车在美国的定义。在中国,这个定义上是
绝对不被认同的,车是财富、权利、地位、新潮的象征,是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至少是舒服、享受和寻找刺激所必须的条件。开车的对没车的就有优越感,开好
车的对开经济型车的就更霸道。我在深圳就经常看到报道说,开奔驰、宝马的对
挡了他去路的行人车辆大打出手,而且无人敢拦。
在美国开车,除了遵守交通规则,还靠驾驶人彼此的默契和相互尊重。如果
我在安全距离内准备换车道,给出信号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敢肯定,我可
安全换车道,不必担心后车突然加速堵住我的路。这就需要对方对我的意图的理
解,配合。更主要的是,交通法规对换车道有严格规定,只要我按法定程序和要
求操作,没有人愿意冒险当过失方冲撞我。可是,在国内,只要给出换道信号,
后面车反而加速超前,堵住我换道后就减速并行。其目的并非要加速行驶,就是
不让我开到他前面去。所以我看多数人换车道不给信号,而是突然插入别人车道。
停下来,确认把对方逼停了,才向前开。
……
……感觉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商人不讲什么规矩,也不懂什么规矩,
只要能赚钱,胆子足够大,那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深圳阔人常挂
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英雄莫问出处。”说白了就是,我有钱,你别管怎么来
的。在这里,衡量成功、地位、能力的标准就一个字,钱。什么社会贡献,道德
标准,知识学问(如果和赚钱无关)在深圳人眼里是统统没有价值的。我觉得,
最能代表深圳文化的是“深圳热线”上4月23号刊载的一篇文章,《富人没必要
讲道德,穷人没资格谈道德》,作者署名“曹碧霜”,我都用不着引用其内容,
光看题目和作者名字的谐音,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这篇文章,代表了绝大多数先
富起来的深圳人的心态。
习惯了美国人权平等,劳工保护的现代资本主义体制,到深圳就好象回到狄
更斯在《艰难时世》里描写的,贪婪和肮脏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现代生产对
工人盘剥压迫的卓别林《摩登时代》。在港资、台资的工厂里,工人就像包身工
一样失去人身自由,星期天也不许出厂门,出去就算旷工,扣三天工资。像加班
不给加班工资,超时加班,病假、迟到算旷工,肆意罚款,试用期解雇不发工资,
侮辱殴打雇员,性侵犯女工,是这些香港台湾老板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可是在
美国,随便其中一条就可以让他们倾家荡产和官司缠身。……

(引自http://www.xys.org/xys/magazine/GB/2005/xys0508.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