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聊英语学习

这学期我给本科生上两门课:水文学和GIS算法基础,我喜欢在课堂上讲的时候一并给出对应的英文术语,课后也经常布置一些英文作业,参考材料往往也是英文的。有时候我也会在课堂上帮大家辨识一些术语的用法,比如最近讲到土壤水,里面两个概念“入渗”和“渗滤”,有时候中文也叫下渗、渗透等,总之中文我区分不大开,用不准确,但英文对应的是完全不同的词:infiltration和 percolation,前者是指水从空气进入土壤,后者是指水在土壤内部迁移,分的很清晰。另外土壤里有两个词eluviation vs illuviation英文很像,发音也一样,但中文分的很开,一个是淋溶,另一个是淀积。

前阵子一个水文班学生在QQ里跟我宣布说,他“想把英语学习和水文学习结合”,很好阿,就应该这样。等你学成了,以后别人问,你就说英语是跟水文老师学的,我感觉与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等效。

GIS 班的两个学生在课后跟我说,布置的英语材料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就是连着看起来费劲。这只说明了一点,看少了,多看就好了。

现在的学生英文基础都比我当时读大学好多了,个个4、6级都考了高分,再补上一点专业英语,读起专业英文文献就没啥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其实是阻碍了大家的进步。大家的手机或者电脑上装的仍然是英汉词典,要真正了解一个英文的意思,大家还得看英英解释,很多单词中文解释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其实在语义上差异挺大。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慢慢习惯通过英英释义来了解一个词的含义。随便举几个例子:

  1. project vs predict,都是预估,但后者强调模型层面的对未来的模拟;
  2. locate vs situate,都是位于,后者强调人为,有目的的选择地点;
  3. new vs additional,当要表达,我补充了一个新实验时,用前者一定有个老的实验对作对比,否则要用后者。

另外一个反例,上述水文班学生给我举的例子:“就好比’virtual’这个词,也是一词多意的”,“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虚拟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实际上的’”,“一个词。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但如果我们看Merriam-Webster词典的释义,会发现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1. being such in essence of effect though not formally recognized or admitted
a virtual dictator

这个含义就被翻译为中文“实际的”,看起来似乎与“虚拟的”不一样,但其实是virtual的本义。

我给学生们的推荐是电脑上安装WordWeb pro (收费的),手机上安装欧陆词典 (Eudic),但一定要加载英英的 mdict格式词典(后缀mdd & mdx)。比如我的Eudic目录下安装了 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160321),十分好用。网上有很多提供免费mdict 词典的很好网站。

google scholar引用超3000

稍记录一下,最近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超过了3000,其中引用最高的两篇总引达670次,但我在其中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其中一篇是Arizona大学Kargel教授的SCIENCE论文,另一篇是李新老师的中国冰冻圈变化(Review)。扣除这两项,其余工作大概主要算是我主导的(主要是我学生一作,我第二兼通讯)。不过相比国内外大牛们动则几万的总引用,差距很大,目前也缺少单篇上千的那种对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我的Google Scholar: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6AFbRes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Google scholar引用截图 (Jul 23, 2022)

说点关于审稿的事情

这两天受邀继续担任《遥感技术与应用》第8届编委会成员(之前担任了第7届编委委员),也收到了一个来自IJDE (国际数字地球期刊)对top reviewer的感谢信。

我最近几年的不完全审稿记录(尤其是英文期刊)在publons 上有,这些年帮专业期刊看了一些论文。帮IJDE的审稿并不多,可能是因为意见写的比较细致吧。不过它这个信另一个作用是邀请评议人给他们期刊投稿。

来自IJDE对top reviewer的感谢信

之前也有期刊和同事邀请我担任期刊副主编,被我拒绝了,我感觉答应下来的话就变成一种责任,每天要处理稿件。担任评议人(referee)就自由的多,先看看摘要,决定是否accept下来看。如果太忙或者心情不好,也可以拒绝审稿邀请。我在Water上被列为board editor,它的角色与一般referee差不多,一年下来需要做editor角色来最终裁决是否接受(acceptance)也就几篇,不构成一种负担。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多年冻土与冰缘过程》没有2021年的影响因子

Update: PPP Impact factor (2021):4.368

每年6月底Clarivate 都要发布新一年度的影响因子(IF)。这场景真是一家欢喜一家愁。今年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国产英文期刊长进明显。但在大家拿到IF 2021列表后,做冻土研究或者冰冻圈相关研究的朋友们可能会困惑,在里面居然找不到《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多年冻土与冰缘过程)。

这本期刊是国际冻土协会会刊,是冻土研究的顶尖期刊,目前主编是意大利的一个教授,每年发文量一直不大,往年大概50、60篇/年模样(这两年我没有投过,不知道发文数量是否在增长),SCI 分区一般在2区有时候甚至会掉到3区,审稿流程很长,在开放访问杂志3个月就发表出来的现在,这个动不动超过一年的发表周期有点长。但做冻土研究的人还是很认可它的质量。

Continue reading

疫情下的国高学生:Sixth Tone深度报道

“Moreover, I have already studied the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for a whole semester and prepared for the TOEFL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I don’t want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for the gaokao. It’s a whole different curriculum that requires another three years of tough preparation,” Nan said. “My mom supported my decision. She knew I didn’t handle the pressure from zhongkao well and she’s worried I won’t be able to survive the gaokao,” she added.

“My major was not decided when I applied for the school. I wish to explore where my passion is through various courses and activities,” Nan said. “Life there could be very different from home. Though it could take me a while before I get accustomed to it, I am still looking forward to experiencing some new culture.”

Continue reading

最近几个工作进展

  • Yin Z, Nan Z*, Cao Z, Zhang G. Evalu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a quantile-quantile adjustment approach for downscaling monthly GCM projections to site scale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mosphere. 2021, 12(9): 1170. (链接

这是一个本科生的工作,在青藏高原上验证了一个降尺度方法的适用性。我们其实在里面提出来了我们的改进方案,但不想开展后续工作了,感觉只是技术细节。这位本科生保送了北京大学直博。

  • Hu J, Nan Z*, Ji H.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NPP changes in frozen ground areas of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China: a regional modeling perspective. Frontier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2, 10. doi:10.3389/feart.2022.838558.

我们关于三江源不同冻土类型对NPP影响的一个初步工作,大概结论是多年冻土区比季节冻土区NPP更小,但有更大的NPP变化速率。第一作者正延着此方向工作,后续会有新的进展。

  • Ji H, Nan Z*, Hu J, Zhao Y, Zhang Y. On the spin-up strategy for spatially modeling permafrost dynamics: A case stud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 2022, 14(3). doi:10.1029/2021MS002750.

这是我硕士生的工作。我发几个帖子描述关于这个论文的审稿过程,感触颇多。我们通过很全面的试验,说明了利用陆面过程模型模拟区域冻土水热状况变化/退化,一定要合适选择预热策略。不合适的模型预热策略会导致模拟结果的很大偏差,这个偏差会大到使得模拟退化速率无效。我们推荐至少500年的预热长度和多年循环的预热驱动方案(当然这个推荐可能不同模型不一样)。这些发现应该对我们的冻土区域模拟工作会有所启示。

  • Zhao Y, Nan Z*, Ji H, Zhao 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f spring meltwater accelerates active layer phase change in Tibet permafrost areas. The Cryosphere. 2022, 16: 825-849. doi:10.5194/tc-16-825-2022.

Cryosphere应该算是冰冻圈领域最好的专业期刊了吧,就是审稿太慢,前后花了1年时间。这个工作通过SHAW模型代码层面的修改对比分析了对流传热对冻土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亮点在于我们发现夏季融雪的对流传流起到加带活动层相变的作用。

说说最近JAMES 论文审稿的事情

我在上个帖子说了JAMES审稿状态变化的含义,从中也可以看到,这次审稿经历了从major到minor最终accept的过程,总历时大概200天,对于一个好期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快速的过程,我总体是很满意审稿质量、编辑的专业水平和处理效率。最后接受的版本与初始版本对比,我感觉质量有很大提高。

我们收到2个匿名专家的意见,接受后编辑转发给我的意见里有其中一位专家的署名,是加拿大的Mohamed E. Elshamy教授,另一位仍然匿名。两位专家都肯定了工作的意义,从意见里可以看到,英文写的很标准,所以估计都是国外的或者在国外呆过很长时间的专家。其中专家1十分懂青藏高原(QTP)冻土的事情,提了几条大问题;专家2(即Elshamy,当时也是匿名)除了4个大问题,还提供了一个批注的pdf,我们后来整理了一下,大概近100条问题,这还不包括文字上的小意见。这些问题包括引言,模型细节,实验设计,结果陈述,文字,图表等方方面面,几乎对初稿中每个段落都有批注。从意见也可以看出,专家2是模型方面的专家,但对qtp冻土的特殊性不是很清楚,所以也问了一些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的问题(我们在回复里加以澄清)。让我们很感动的是,Elshamy逐字逐句的批注了文字,指出了很多文字错误,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我们针对他们的意见补充了实验,修改了文字,写了60多页的回复信,逐条回应了上百条问题。

Continue reading

Feb 24, 2022

The Russo-Ukrainian War is an ongoing and protracted conflict that started in February 2014, primarily involving Russia and pro-Russian forces on one hand, and Ukraine on the other. The war has centred on the status of Crimea and parts of the Donbas, which ar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as part of Ukraine. Tensions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erupted especially from 2021 to 2022, when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Russia was considering launching a military invasion of Ukraine. In February 2022, the crisis deepened with diplomatic talks with Russia failing and escalated as Russia moved forces into the separatist controlled regions on 22 February 2022. On 24 February, Russia conducted a full-scale invasion of Ukraine.

from Wikipedia.

May the world be at peace. May Peace come to every home.

家庭全覆盖无线路由器方案

办公室搁一个无线路由器就够了,毕竟办公室小。但100来平米的房子,三室两厅模样,即使无线路由器放居中的客厅,卧室因为隔了墙,wifi 信号往往不佳。买号称大功率的很多条天线的那种路由器,事实上也是不好用。

我以前是家里买两个无线路由器,一个搁客厅,一个搁主卧,做成桥接(Bridge),但需要我自己设置,而且桥接的那个无线路由往往有时候连接也不是那么顺畅。

大概一年前,试了一下水星路由器Mesh方案,当时买的是Mercury M6G,三只,一只搁客厅,连了网线;一只搁次卧,基本实现全房间无缝覆盖。另买一只搁书房,因为书房还有一个HP LaserJet打印机,需要插网线才能提供无线打印。三个Mesh路由器之间无线桥接即可,配置起来只要接几下按钮。一年多的试用下来,印象中还比较稳定。

刚才看了一下水星的官网,最新的Mesh系列已经是M18G了,提供了wifi 6的支持。

这不是水星路由器的软文,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应该也有其他品牌的Mesh 方案,我感觉大同小异吧。另外还有那种通过交流电线的路由方案(路由器插到墙壁插座),但据说速度会受到一些影响,而且不能插到有电涌保护的插座板上,不是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