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cademic

一本作者全是中国人名字的英文期刊

看到一个国内知名的留学机构做的中学生夏令营广告册子,列出他们的学生在项目结束后会发表一些英文论文。然后看到很多优秀学生论文发表在“The Frontier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搜索了一下,期刊网址在这里:https://francis-press.com/journals/FSST

让我大长见识,这是本专门让中国人发英文论文的期刊。作者全是中国人!从Archive里看到到目前的 vol 3, issue 4(不全)为止,大概已经发了663篇,按从中文广告里找到该刊版面费大概 1500元每篇,大概已收了100万元。

Continue reading

简记《测绘通报》退稿

给《测绘通报》投了一个教学论文,经历大约2个月的审稿,昨天收到退稿通知。内称:

《测绘通报》不刊用通知

xx; xx; xx同志:

您好,您的来稿《《xxx算法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稿号:tb201806xx)经有关专家审阅及编辑部研究,决定不予以采用,敬请谅解。

感谢您对本刊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向本刊投稿,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测绘通报》编辑部

2018-07-04

作者遭遇退稿都是比较沮丧的事情,大约是论文有严重不足,很想听听审稿专家或者编辑部的意见。于是我上审稿系统看了一眼,里面没有找到任何审稿 意见。

Image

我也为各个中外文期刊提供义务审稿服务,比如在我的Publons上2017-2018大约已经有15次的为本领域还算可以的期刊的审稿纪录,还有部分外文和全部中文审稿都没有记录在内。每次我都是十分认真的阅读作者论文,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有些意见长达三四页,不管这个论文是否接收,都希望这些意见能够返回给作者,与作者商榷或者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

大约十来年前,我大概也遭遇到不给任何意见的退稿;没想到现如今仍然遇到一样的情况,我善意的想,可能是审稿专家写的过于严厉,编辑为了保护作者感情,所以不予返回吧。大概在外文期刊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没有意见的退稿吧,我记得有次投Journal of Hydrology,因为主题不是很符合期刊主题,没过编辑的关,编辑回了洋洋洒洒很长的信,大概是他看了我的论文,肯定了工作的意义,提出他认为的几个不足,列出几个他决定不予进一步送审的理由,如果我仍然对JoH感兴趣,建议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后重投。我在研究生组会上给学生讲这个事,感叹这种学科优秀期刊的办刊水平。

对比一下《测绘通报》的通知,我感觉到一种东西的缺少,叫专业态度。

前一阵子我还参与了微信群里讨论中文期刊如何走出困境,现在好论文都投到外文期刊,中文期刊主要是发表研究生的工作,在深度与系统性上都不及外文期刊。国内稍象样一点的单位(象我们学校)不认可绝大多数中文期刊论文,不作为老师的考核指标。中文期刊的现状引起一些有责任心编辑的担心。很多中文期刊至少从审稿流程上已经越来越国际化,编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提升期刊质量,但因为体制原因仍然有深深的无力感。

从《测绘通报》的这次没有意见反馈的退稿,我感到个别期刊要走的路还更长,编辑不专业不负责,纵容一些审稿人不负责任的审稿(比如总共只有几句话,或者根本没有意见),恐怕要为自个走上末路负责吧。

怪不得有老师感叹,不是我们不把优秀东西投中文期刊,单位不认可当然是硬伤,有时候中文期刊比外文期刊还难投,可能是中文期刊水平太高,根本看不上大家的东西。好吧,但中文期刊的确有太多与学术无关的东西在里面。

因为通知里请多提意见,所以我给回复了一个短信: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

谢谢审稿决定。

我自知水平低劣 但按国际惯例 编辑老师能否把审稿意见发送给我?好进一步提高。我在审稿系统没有看到任何意见。十年前没有任何意见退稿比较常见 现如今好像不常见 尤其中文期刊不景气的情况下 。当然刊物是主编的一亩三分地 任何决定我都是支持和接受的。十分感谢。

xx

当然,我从来没有期望能收到任何回信。

是为记。

提供一本水文数据分析的工具书下载

原书作者Hipel和McLeod在他们主页上提供公开下载,原网页是 http://www.stats.uwo.ca/faculty/aim/1994Book/。免费使用的条件是:

“We give ou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material freely for teaching provided that the following citation is included: “Time Series Modell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by Keith W. Hipel and A. Ian McLeod.”

(我们许可免费使用本书用于教学目的,只要将下述引用包括进来:“Time Series Modell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by Keith W. Hipel and A. Ian McLeod.”)

这本关于水文数据时间序列的书长达1千多页,内容十分丰富;遗憾的原网页在国内一些地方被屏蔽,无法访问, 转帖到这里方便国内学者使用。务请尊重原作者许可的使用条件。

Hipel K W, Mcleod A I. Time Series Modelling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esevier, 1994, 1013.

Links: Link1 (Baidu, ~63MB)

陈昌春《水文水资源水科学英文书目概览》

推荐一下陈昌春老师汇编的水科学书目,很有用的信息。

水文水资源水科学英文书目概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昌春

该书目概览包含了世界上近50年来大约2500本水文和水科学英语学术著作的简要信息,范围大体包括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管理、水经济、水法律等。这本书中介绍的绝大多数学术著作都是正式出版物。此外,收集了大量出版水文和水科学著作的出版机构信息,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水科学丛书类著作与大部头、权威性著作。

全文下载地址:

http://prep.istic.ac.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510e4d7301511dca1a81001e

再遇论文篇幅限制

一个学生写了个论文,投到《水土保持研究》,几天后接到回复,说论文太长了。其实文字包括图,5号字1倍行距才13页,一般排版下来也就8,9页左右。象冰川冻土等期刊都是接受这个篇幅的。post-grant-filings

从该期刊的网站(水保所网站)上只有一个简介,也找不到关于长度的要求。隐约记得10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多数不能电子邮件投稿,篇幅限制在当时是一个普遍要求。但慢慢的各家杂志都支持电子邮件投稿,现在多数都有自己的杂志网站,支持在线投稿,篇幅限制一般不作专门要求。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当国外杂志主要考察文章内容,发表的论文鲜有10页以下的,国内如果还在要求篇幅不超过5,6页,首先就没有跟国际接轨。这年头连油价都跟国际紧密接轨上了。事实上,大凡地学科研论文,5,6页的篇幅是很不够的,很难把一个事情讲清楚,语焉不详,直接降低了文章的价值。

所以,改投他刊吧。

2011两院新科院士均已经揭晓

真是一家欢喜一家愁。其实在11月上旬投票后,已经有很多消息传出来,现在对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单位也新上了一位院士,前面碰着的时候真是意气风发。前面上的院士离我们年代有点远,大家感觉很遥远的样子。这次突然感觉原来院士也不是这么遥远的事。

饶毅、施一公等真正高水平的人没上,这是让人十分沮丧的事情。饶毅写了博文也认真拜读了,全部支持饶老师的观点。饶老师是真正关心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人。

硕士生

很多老师只要能招博士生就不愿意招硕士生。的确是很费劲而且还不“划算”。比如我们所第一年在北京统一上课,第二三年才回来,有些学生第三年又开始准备考博或者找工作,花在研究上面的时间很少,往往很难出好的成果。再比如写论文,本科出来的学生都没有受过论文培训,写出来的东西在结构上,表达上都有很多问题。第一篇论文我往往需要跟学生反复修改10来次以上,有时候结构不合适,可能要修改的次数更多。这本身是个教育的过程,但有时候在想,我好不容易将学生教会了,往往他也没有时间写更多的论文了,对于项目讲是很不利的,因为都是重复一些很消耗时间的事情,培养好了跑到别的老师那去帮人写论文去了。然而从人才培养上讲,这是很必要的。导师除了人才培养上的义务,也面临项目的压力,有时候想想是蛮委屈的。

但有时候学生也显露一些让我吃惊的能力。比如刚开始让学生做一些事情,往往担心学生没有技术基础,做不下来,于是手把手教学生,自己也很辛苦,而且感觉效率很低。后来尝试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技术活,比如去寻找一个现有算法并应用起来,涉及大量的数据格式转换等技术问题,发现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他们会有各种方式去完成任务,通过请教同学,通过网络求助,通过自学,而且进度很快,我要做的是跟进他们的任务进度,从结果上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也有最后出现返工的情况,但少见),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我预想的强多了。再比如改论文,以前有时候看着写着不合适,往往自己去逐字修改,效率太低,差不多变成自己重写,于是改成评论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修改,我腾出逐字修改的时间更多考虑内容结构上的事,学生一样让我吃惊,很快他就能按我的意图将东西补充上来,或者调整到合适的结构。记得在美国一位老师跟我讲过,他不要中国出来的准备上三年的学生,他喜欢上五年的硕博连续学生,学生没有笨的,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都要聪明,有问题的可能是老师的指导方式,给他五年时间,任何一个学生他都可以培养成人才,但三年太短了。

收到退稿意见

前面投出去的有关西部数据中心共享平台的设计和实现,遭到《地球科学进展》的退稿。上去看了一下退稿意见,十分搞笑。

意见1,(红字是我的评论)

建议修改内容:

1.表述语言需要再提炼,如 航天、卫星遥感等途径[2],建议改为:地面、航空、航天。

语言需凝练将就认可吧,将航天,卫星遥感等途径,改成航空、航天,就精炼准确了?未必吧。

  “西部数据中心”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指的是同一个题目,应当一致。

审稿人明显没仔细看稿,在引言部分,我便有表述,‘2006年基金委启动了“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西部数据中心)项目’,此由文中需要大量指代此数据中心,采用简短的叫法是正常的用法呀。此条不成立。

2.进一步介绍数据更新和数据来源

3.运行经费和可持续运行问题

4.国际数据交换、数据和产品

拜托,这篇文章是介绍“设计和实现”,而不是介绍数据中心的数据情况和运行情况。数据情况和运行情况在李新等文章已经有介绍。文不对题,此3条不成立。

意见2,(红字是我的评论)

1)引言部分,第三段中。作者专门指出了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实例,之后又能提出科技部开展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这之间是矛盾的,因为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本身就是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一个试点。建议修改。

矛盾说不上,但是有不妥吧。

(2)部分笔误,例如,2.5数据库设计,第二段倒数第4行,“纪录”应改为“记录”。3.1 元数据标准,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影射”应改为“映射”。3.2数据—知识关联,“如图8所示”后多一个逗号。

全文7千8百多个字,typo少不了,感谢指正。

然而,《地球科学进展》告知,经研究退稿。还是想不明白,编辑部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这几个意见退成退稿理由么? 审稿人一基本没有读懂稿件,审稿人二的意见仅是皮毛细节。可能是编辑部高质量稿件太多。好在我也不是很在乎能否被《地科科学进展》发表。姑且记下来,说明一下自己的感觉。前面李老师还给了很好的意见,还没来得及补充上去。修修改改后再投别的吧,希望这次遇上负责的编辑和真正有水平的专家来审稿吧。

路甬祥: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将淡化论文与奖励数量

转自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354.html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月12日表示,中科院将逐渐调整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论文与奖励数量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将逐步淡化。

路甬祥当天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致辞时指出,未来中科院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将从以论文、奖励数量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的跨越;从比较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注重实践和历史检验与评价的转变,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更要经受国家、人民和历史的评价”。

……

路甬祥说,中科院的研究工作要从习惯于分散自由探索研究,向面向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定向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高技术创新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可持续发展相关基础和系统研究为主的创新活动转变;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同时重视转移转化转变,探索完善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的机制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